14
2003年4月
電話:(02)25850866 傳真:(02)25850844 
地址:104 台北市中山區民權西路53號B1 A室 
網址:http://www.yinqi.org/ Email:mf@cef.org.tw 
  潮流與堅持
金希文(音契音樂總監)
  從全世界的走向來看,我們不難發現由商業文化所主導的新價值觀,不再單單的影響流行趨勢如服飾、音樂、談吐、汽車等,現在連我們人生的基本價值觀如兩性之間的關係、家庭、對藝術的鑑賞力、對人生哲學的雕塑等都會受其左右。雖然商業文化所帶來的並不都是負面的價值,然而就整體方向來講是與聖經的教導背道而馳。令我們更為憂心的是媒體已成為商業文化所掌控的利器,加上雄厚的財力所凝聚的社會菁英,任何不詭的顛覆思想也可以包裝成可口的禮盒,宅急便般的迅速服務到家。

  面對這寒冷的鋒面,教會也不例外的受到極大的衝擊,除了抓緊信仰來拒絕隨波逐流之外,如何的拿起聖靈的寶劍,披荊斬棘,逆流而上也是相當的重要。從各個教會的主日講台,我們不難發現牧長們的憂心,基督徒在面對台灣整個社會價值觀的轉變當中,似乎時常面有難色,從金錢觀、人生觀、婚姻觀、甚至政治觀都免不了會隨著世俗的旋律而起舞。所以牧長台上聲嘶力竭,台下會眾卻依然睡眼惺忪的情況屢見不鮮。

  音契期待在台灣教會中所扮演的角色,除了希望在音樂界中來彰顯上帝的榮耀之外,音契也能把幾世紀來基督教偉大的聖樂傳統,透過呈現及創作來延續下去。音契所面對的挑戰是艱鉅的,商業文化不但策略性的管理著我們的價值觀,同時有相當的成分控制著我們的品味,如今商業文化中所偏重的娛樂性、感官刺激的、速食的、流於膚淺的傾向,很可能在不久的將來,就會完全改變我們對「藝術」的觀念了。

  在「古典聖樂之夜」所演出的曲目中,最特別的就是由日本姊妹柳瀨澤子所譜寫的「足跡」,柳瀨姊妹不單編譜了許多美麗的聖詩,如「聖哉、聖哉、聖哉」、「有福的確據」,她也創作許多扣人心絃的詩歌。這首「足跡」曾在日本數度演出,皆獲極大迴響。我們特別高興柳瀨夫婦特別從東京來到台北參與演出,他們數十年來在日本全時間投入聖樂,不但是極其優秀世界級的音樂家,為神執著的擺上更是令人欽佩。沒有比用生命所譜的旋律來得更動聽。

  但願,在台灣各行各業的基督徒,都能夠勇敢的面對時代的挑戰。相信我們都知道基督徒的選擇其實很有限,要不就是逆流而上;要不就是隨波逐流。讓我們一同為台灣祈禱:我的神阿,求你側耳而聽,睜眼而看,眷顧我們荒涼之地,和稱為台灣的城。我們在你面前懇求,原不是因自己的義,乃因你的大憐憫。求主垂聽,求主赦免,求主應允而行。

恩典與引領 張立華(音契合唱團男低音)  

  「音契」,這是一個五年前曾經聽過的名字。
  民國八十七年,當我還在綠島的一個空軍氣象單位服役的時候,禮拜的地方是綠島浸信會-該島唯一的教會;雖然曾有一些臺灣本島來的教會團體在此辦過退修會,但那裡卻有好一段時間沒有牧師或傳道人了,且光景極其荒涼。正因如此,浸信會聯會在四處協商後,終於找到了可支援此地教會福音事工的中壢平鎮浸信會,該教會遂組織了有負擔的弟兄姊妹到這裡來協助主日崇拜、兒童主日學和一些的探訪工作;最難能可貴的是該教會還延續了此地的監獄福音工作。就因為這樣的緣故,我在一次的退修會中認識了一位在音契詩班的弟兄,不但讓我初次聽到「音契詩班」這個名字,也因著他的介紹,我在回臺休假時,還特地去欣賞了音契的演出;這也是我首次觀賞到音契的演出,令我印象深刻。對自青少年起即熱愛參與詩班的我而言,能進入大型且深具水準的詩班一直都是長久以來的夢想,故能在音契詩班服事,也是我極為嚮往的理想目標。直至去年七月,一位新來我們教會且也是音契詩班成員的姊妹,主動的邀我參加音契詩班;一直裹足卻步的我,經過數週的禱告,並在她不斷的激勵下,我才鼓足了勇氣地去參加考試。感謝主,我竟然通過考試了!遂於去年九月份,正式加入了音契詩班。

  現在的我真是開心極了!在這裡眾多的聖樂同工提供了我一個最佳的音樂學習空間和服事成長的環境,且在主內的肢體間之互動關係也是美好的享受。我與契友們一同參加了去年的聖誕福音演出,那是我進入音契後所參與完成的第一期任務;對我而言,那是一次令我意想不到竟能完成且極具收獲性的美好經歷。而在今年元月十二日音契所舉辦的首次尾牙活動中大家歡聚一堂,豐享佳餚;席間也有許多的感恩回顧與見證分享,足見一直在蓬勃發展中的音契是何等的富有朝氣與生命力!我也在那晚的摸彩活動及大會贈品中滿載而歸。

  音契在前年榮獲了金鐘獎最佳古典音樂獎,還藉此出版了珍藏版的音樂光碟,這真是大快人心!因為,這不僅給時下已氾濫成災的靡靡之音予以了一記當頭棒喝,也對迷失頹萎的社會提供了一帖心靈啟發與意識甦醒的良方。故我除了在音契的服事工作當中看見了「福音使命」,也在音契的任務事工裡觀察到了「文化使命」。因著神的慈愛與召喚,深信這支隸屬於基督的精兵部隊,將會任重道遠的勇往直前,以見證真理的大光!我真的以「音契」為榮!

   訪問整理/黃偉倫  
  音樂對紀珍安來說,是一種分享的工具,而非是展現自己的表現,所以自從開始學習小提琴以來,紀珍安就愛上了在樂團中的感覺。到了美國深造後,紀珍安有更多的機會來參與大型管絃樂團,並於就學期間就參與了職業樂團的演出,她認為這段時間是她學習最多的時候,也間接促成了她現在的成就。在所有演出形式中,紀珍安最喜歡的是室內樂,因為在室內樂的演出中,滿足了她喜歡更新、挑戰新事的個性,也使她更積極的來嘗試現代音樂的演奏。

  在個性方面,紀珍安自認自己從前是一位刁鑽叛逆且自恃甚高的人。她常常質疑正確的道路並非是安穩平順、害怕與他人分享心中事、不喜歡被人注意、不習慣在眾人面前開口禱告、排斥教會嚴肅的儀式氣氛、為追尋心中所謂真正的道,而曾學禪、打坐、見喇嘛,這就是從小在長老教會中長大的紀珍安。

  但若是你認識現在的她,在紀珍安的身上卻感覺不出一絲自負的高傲。那是在1997年,紀珍安檢查出罹患了惡性淋巴癌,從前覺得萬事只要靠著自己努力便能得著的她,卻在一瞬間覺得死亡離她很近,彷彿她已走到人生的盡頭,身邊一切的榮華將遠離而去。在這段期間,紀珍安移民美國的母親回到台灣來照顧她,或許是病人的不安全感,在病榻上的紀珍安常常對母親發脾氣,並帶有些許的不諒解與偏見。但沒想到的是,紀珍安的母親在偶然的檢查中發覺罹患末期胰臟癌,自發現到離開人間不過短短的二星期,之後紀珍安卻在上帝的保守中得以康復。被照顧的人得健康,照顧人的卻結束其一生,這對紀珍安來說是生命的諷刺,卻也是她一生中的轉捩點,也因此她對於生命有了更深的體認。為了追尋生命中的信仰,紀珍安覺得自己需要團契,並學習把自己從生命的寶座上卸下,讓基督成為生命中的主宰。就這樣,紀珍安一點一滴的拿掉心中的驕傲,重新回到上帝面前。

  自生病以來,紀珍安覺得自己不再適合站在舞台上,因拉琴往往會去牽動那曾經的傷口,讓自己感到不適。「又恐怕我因所得的啟示甚大、就過於自高、所以有一根刺加在我肉體上、就是撒但的差役、要攻擊我、免得我過於自高。」(林後十二:7)當紀珍安讀到這節聖經時,她瞭解了從前無法測透的上帝旨意:「那開刀的傷口宛若保羅身上的刺,藉以提醒我自己乃是上帝的器皿,能夠演出乃是靠著上帝,所以我看重從今之後每一次的演出機會。」
  這期專欄介紹打擊樂器。研究音樂歷史的學者提供大量的證明顯示打擊樂器是人類文明史上最早出現演奏音樂的器具。考古學家挖掘出用黏土,陶器,或是動物脛骨製成的樂器。但是現代社會大眾較為認知的打擊樂器約是出現在十五世紀。西元1453年當土耳其人征服了君士坦丁堡之後,一直到十八世紀初,東歐長期與土耳其的軍隊接觸,三角鐵,鈸,及低音鼓在土耳其軍隊音樂裡有著重要的角色。西元1700年左右,當土耳其帝國瓦解後,歐洲的軍人模仿了土耳其的軍樂隊。波蘭人是第一個融進所謂土耳其音樂的民族。隨即擴散到整個歐洲地區。簡單的說,“歐洲–土耳其“是的音樂就是結合大鼓,鈸和三角鐵,海頓的“軍隊交響曲“是一個明顯的例子。在當時,打擊樂器被用來喚起特殊的氣氛(如東方情境或是軍隊情境),用在純粹的樂器音色與震動上的概念則非常少。直到十九世紀印象樂派的興起,德布西和拉威爾把打擊樂器當作是一種色彩,在一張大畫布之下與其他樂器的色彩做整體性的搭配。可以說打擊樂器從此在交響樂團中不再只有附加的功能,而是能被當做一項完整的分部與整個樂團相互輝映。德布西,拉威爾,林姆斯基高沙可夫,可說是開展了現代打擊樂器地位的重要作曲家。另外,在當時整個世界東西方的交流頻繁所造成的文化影響也是打擊樂器蓬勃發展的主因。

  廿世紀是打擊樂器開花結果的時代。更複雜的節奏,更具獨特性的樂器彰顯出打擊樂器繽紛華麗的多樣性。史特拉汶斯基的“L’Histoire du Soldat” 是這時期發展上的基石。

  打擊樂器的分類可細分做五種:

1. Membranophones (膜鳴) –任何用動物的皮或是塑膠或其他材料做成一張薄膜,繃緊在碗狀或是殼狀的器具上所製成的樂器。如鼓類樂器。

2. Idiophones ( 體鳴) – 振動整個物體本身所發聲的樂器。如鑼,鍵盤樂器,響棒,木魚等

3. Aerophones (氣鳴) – 利用吹氣,或是拋起,搖動等方法與空氣產生摩擦振動發生的樂器,如哨子。

4. Chordophones (管鳴) – 利用弓弦,敲擊方法透過特殊器具或是機器構造發出聲音的樂器。如管鐘。

5. Electronic Percussion (電子樂器) – 利用電力產生聲音的樂器。這是新發展出來的領域,深具發展潛力。

絕對財務專欄
鍾惠蘋(音契財務組長)

「耶和華阿!你的話安定在天,直到永遠。」
詩一一九:89

「草必枯乾,花必凋殘,惟有我們 神的話,必永遠立定。」
賽四十:28

  余秋雨「吳越之間」一書,有一篇提及江南知名藏書樓「天一閣」創建人范欽,窮其一生蒐集各地私人劇本、地方誌、政書名錄、詩文集等,而有相當規模。當活到八十高齡的范欽走到了生命盡頭,在彌留之際,他把大兒子和二媳婦叫到跟前,安排遺產繼承事項。他給後代出一個難題,一種很奇怪的分割法,因為被分為二分產業的,一份是萬兩白銀,可立即享用,一份是守著一份家產--藏書樓。而書樓除了沉重的負擔,沒有任何享用的可能,因為范欽早已昭告子孫,絕對不能變賣一本書。而保存書樓,每年又要支付一大筆費用,為什麼他不把保存書籍責任和萬兩白銀都一分為二,兩房一齊領受呢?為何把權利和義務分割如此徹底?

  其實范欽為此遺產分割已反覆考慮幾十年,他故意讓此變得如此不近人情,是他要後代義無反顧,更無利可圖,別無所求地承擔艱苦的事業。因為他知道這時候只要有一絲摻
假,再隔幾代,假的成分會成倍地擴大,在一代又一代繁衍,每家每房不斷分裂、異化、自立的生命過程中,先祖藏書的原始動機越來越遠,如何恪守先祖理念?這實在是一個值得我們一再品味的艱難課題。

  在一個多功能,多方位的世代,很多絕對的價值和信念在太多相對圓融中退讓原本無庸質疑的價值,漸失去了它的獨特和意義的地位。一個絕對的信念是因清楚而堅持,如圓軸般,結合人生理念發展為一生信念。在范欽想法中,都知道人性和時代的變遷,故將絕對的信念很清楚昭示後世,立下我們認為很強硬的遺囑。今日我們對神的話,絕對的信念是多少﹖絕對和相對固然有時代背景的遷變;但太多的相對,卻讓有些絕對性的真理,變得模糊,失去準繩反而使人的信念變得無所適從。聖經神的話歷經千年的淬鍊,在真理絕對信守和時代相對的變通,你緊抓了分際嗎﹖

 消息與代禱
  • *樂團孫小媚老師於2月21日喜獲麟兒,恭喜!

巴赫新聲系列音樂會
  • 5/4(日)PM7:30
    古樂之美
  • 5/16(五)PM7:30
    吉他.我的朋友--劉士堉、廖國志吉他二重奏
巴赫廳音樂會 (演出前兩週開始索票)
索票地點:音契辦公室(民權西路53號B1)

    巴赫廳(索票入場)
  • 4/25(五)PM7:30 吳雅真雙簧管之夜


捐贈戶名:財團法人音契文化藝術基金會
郵局劃撥帳號:19577978
銀行帳號:140-150-199345
(第一商業銀行 北台北分行)
出版者/財團法人音契文化藝術基金會
    音契合唱管絃樂團
發行人/潘 冀   總 編/連雅文
美 編/鄭聿君   電子報/劉松青
※ 本報為Html格式,您必須在網路連線狀態下,才能看到報中圖片及連結外部網址 ※
本刊文章若蒙轉載,我們深感榮幸,若告知本刊一聲,將更感激
...............【欲取消訂閱本報者請來信】【閱報疑難詢問】...............